教育部教材局局長、國家教材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田慧生
教材建設是事關“兩個大計”的戰略工程、基礎工程。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離不開教育的引導培育,離不開教材的基礎支撐。實施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決定了下一代學什么和信什么,關系到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鞏固與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國家的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立德樹人是教材的“根”
第一,教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設是鑄魂工程。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教育目標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西方制度和國家治理失序失效日漸顯現。與此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彰顯,實現了長期穩定和快速發展。東西方兩種道路、兩種制度、兩種價值觀的競爭加速加劇,不同思想、價值觀念的碰撞在教材領域集中體現。我們必須堅守教材這一主陣地,牢牢把握育人育才的重要關口,通過教材讓學生深刻認識西方之亂的根源是什么、中國之治的密碼是什么、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是什么,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教材是提升教育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支撐。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有力推動著全球經濟結構和各國力量對比的調整,搶占未來制高點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許多國家都把深化教育改革作為培養創新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突破口。教材作為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規律的集中體現,是教育教學的關鍵支撐,是培養一流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教育的質量如何、競爭力怎么樣,教材是一個核心指標。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的教材與世界科教形勢發展和我國實際需求還存在脫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我們必須認清國際競爭的新態勢,在教材中強化爭先意識,提升教材質量,加快完善教材體系,更好地引領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和服務國家戰略發展。
第三,教材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依托。教材具有鮮明的國家和民族屬性、價值傳承功能。古今中外,各個國家都是通過教材將政治主張、制度理念、價值觀念傳承給下一代。我們是黨領導的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新時代教材建設必須旗幟鮮明地體現黨和國家意志、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觀,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準確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歷史脈絡,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準確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
文化自信是教材建設的“魂”
不同國家的教材,內容形式各有特色,但背后的共同烙印是文化,這是教材建設之“魂”,是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一生的深層次力量??梢哉f,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高質量的教材。同樣,高質量的教材對于彰顯和弘揚文化自信,也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第一,文化自信是推動教材建設的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有自信的民族,才有光輝的未來。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文化習俗構成了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偉大建黨精神統領的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鑄牢了我們“堅強的精神支柱”,革命先輩創造的輝煌歷史是“國家集體記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些都為我們立德樹人提供了寶貴資源,為教材建設提供了最根本的靈魂和最豐富的素材,是我們推進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深厚根基和力量源泉。
第二,教材建設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教材作為傳播思想、傳遞價值、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文化科學技術水平的集中反映,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總體認知。教材建設能力和水平,是國家綜合國力,特別是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必須從增強文化自信的高度來推進教材建設,把文化自信全面滲入到教材建設之中,把教材建設的主導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要立足五千年燦爛文明,充分、系統、全面反映我們的文化歷史和文化成就,充分吸收新時代的創新成果,通過教材教育引導學生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堅定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
第三,教材要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我們不僅選對了、走好了,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要在教材中把這個事實和道理講清楚,需要從我們的實踐中不斷提出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并轉化形成教材的話語體系。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奮斗史中,挖掘新材料、提煉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并且將它們系統地融入教材體系建設之中,讓教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權威闡釋者和傳播者,將教材打造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這是每一位教材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歷史責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