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1〕第35期
武漢理工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教育部關于繼續推進高校定點幫扶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推動實現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加強統籌謀劃、發揮學校優勢,在智力支持、科技支撐、教育助力、消費幫扶等四個方面蓄力賦能,助力陜西省石泉縣鄉村全面振興。
強化智力賦能,注重系統幫扶。成立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完善《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方案》,建立校黨委統一領導、職能部門協同配合、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定點幫扶工作機制。與石泉縣建立定期互訪交流機制,黨委書記等校領導多次帶隊實地考察幫扶項目,召開校地結對幫扶座談會,加強需求調研、項目對接和溝通協商。選優派強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扎根石泉縣,深入村鎮、企業等調研,聚焦難點痛點謀實策,持續在精準幫扶上下功夫。組織有關專家協助石泉縣編制《“十四五”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富硒產業發展規劃》等;協助完善“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方案,優選黨建、經濟、法律等領域專家教授擔任石泉縣經濟社會發展顧問,為推動石泉“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組織有關學院圍繞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基層治理工作創新等開展課題立項和跟蹤調研,凝練可借鑒、可推廣的研究成果,為石泉縣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建設宜居鄉村提供智力支持。調動和發揮校友力量幫扶石泉發展,邀請在工業園區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校友,與石泉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同志進行座談,就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園區提升和產業鏈培育等交流分享,并從運營模式、人事管理、績效考核、產業布局等方面出謀劃策,助力石泉打造良好營商環境。
強化科技賦能,助推產業升級。搭建校地科技交流平臺,與石泉縣人民政府、安康市科技局共建“武漢理工大學石泉科技成果交流中心”,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石泉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加強與當地重點民營企業合作交流,建立校企科技合作紐帶,組織學校相關單位與石泉縣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新興領域的8家企業達成科技幫扶合作意向,幫助企業以新材料應用和智能制造為抓手提升核心競爭力,有效提升企業產能、科技含量和運營效率。如,依托學校自動化與人工智能專業力量,幫助當地傳統毛絨玩具產業向現代文創產業轉型,支持相關企業利用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打造智慧工廠。聯合有關高校和單位組建“石泉縣定點幫扶聯盟”,建立“政、產、學、研”聯合幫扶機制,開展文化旅游、教育醫療、農業產業、人才培訓、勞務協作等多領域交流合作,為石泉發展提供組團式科技支持。
強化教育賦能,增強內生動力。加強基層干部能力培訓,開設《政務信息化及應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路徑選擇》等課程,幫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代表、鄉鎮領導、縣農經站干部等提升信息化思維和應用水平,拓展鄉村振興發展視野,已累計培訓1600余人。加強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已累計培訓400余人。組織“能人興村”社會實踐隊,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為當地農旅融合項目推廣和農副產品營銷等提供專業建議。關愛中小學生健康成長,依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幫助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1.1萬余名高考學生和家長開展心理輔導直播課;組織“啟智鑄材——STEAM科普教育”公益夏令營活動,面向中池鎮堰坪村留守兒童進行科普教育,努力為農村孩子插上放飛夢想的翅膀。
強化消費賦能,促進興農富民。建立“石泉印象”名優農產品直營店,設置鄉村振興幫扶專柜,在校內實體超市以及線上購物平臺設立石泉縣特色農副產品展銷專區,加大學校食堂采購石泉縣農副產品力度。引導廣大師生員工樹立“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幫扶理念,動員黨員干部帶頭、校屬單位和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支持消費幫扶活動。積極打造文化旅游消費品牌,組織相關專業力量深入挖掘石泉縣歷史遺址的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編制形成集生產、觀光、體驗于一體的《堰坪村文化旅游項目規劃》;幫助建成500畝車厘子觀光果園、80畝特種設施果蔬大棚以及現代化果蔬冷藏與加工設施,著力打造設施農業發展亮麗名片。設立石泉縣招商服務中心駐武漢理工大學分中心,累計組織30余家校友企業到石泉縣考察,深度開展項目接洽工作,積極幫助石泉招商引資?;I資捐建中池鎮堰坪大橋,著力打通農業和旅游業發展以及現代新型集鎮建設的重要交通節點,以交通基礎設施的“換擋提速”推動鄉村振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