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簡報〔2021〕第32期
華南理工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高??萍紕撔滤幍臍v史方位和肩負的時代使命,奮力投身科技強國建設進程,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努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用好“指揮棒”,改革評價體系。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制定或修訂績效獎勵、職稱評聘、人事考核、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度文件50余個。推進教師隊伍“1+4”評價體系建設,以“預聘—長聘”“一院一策”聘用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構建專業技術職務評價體系、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和人才分類評價體系,突出品德、能力、質量和貢獻導向,突出創新性、標志性和代表性科技成果,建立健全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以“績效+貢獻”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將“破五唯”和“立新標”并舉,引導科研人員聚焦使命、服務發展、追求卓越。建立“凡評必審”“凡引必審”機制,全面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創新激勵方式,設立創新創業試驗區,出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華工十條”,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動力。如,對全職或兼職到試驗區開展創新創業的科技人員,設立成果推廣類高級職稱評聘系列和晉升通道,將成果轉化納入標志性成果,并在資金扶持、團隊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在試驗區內實施股權轉化的科技成果,其完成人和團隊可占股份的70%—95%。
勇闖“無人區”,強化前沿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打造基礎研究珠峰平臺、技術攻關登峰平臺、國際化躍升平臺等“兩峰一升”工程,為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變革提供科技支持。如,以分子聚集發光新現象、新理論、新材料和新技術為研究方向,著力打造世界一流、引領分子聚集發光領域的學術高地。瞄準新興領域,圍繞高端制造、生命科學、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等領域,不斷加強重大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布局,推動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要突破。搶抓創新先機,構建交叉學科群和跨學科研究機構,創設“學院+高端研究院”新型學科載體。如,成立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腫瘤微環境研究所、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等,著力培養一批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掌握未來關鍵技術、引領國際前沿方向的工科領軍人才。
敢啃“硬骨頭”,突破重大難題。聚力行業升級,立足研“堵點”、瞄“痛點”、解“難點”,發揮專業特色,強化協同優勢,驅動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努力攻克關系國計民生重要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如,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扎根造紙行業數十年,致力解決造紙行業污染問題,產出一批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聚力創新突破,注重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如,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團隊成功研發“高保膜”,形成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綠色閉環產業鏈,有效解決“殘膜污染治理”的重大難題。聚力技術支撐,建強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推動在動力電池、電機、充電以及智能控制系統等領域取得技術突破,成果廣泛應用于相關行業企業,培養了一批新能源汽車領域技術骨干。
共建“生態圈”,推進融合發展。積極推進產教研深度融合。匯聚政府、市場、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探索“學院+研究院+研發中心+行業聯盟”的產教研融合方式,形成科技創新合力,推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積極打造“點線面”結合的產教研合作模式。加強以“點”對接,選派科技特派員入駐企業,共建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已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1400余人次,共建校企研發機構100余個。如,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助力有關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惠及10萬果農,合作研發及推廣應用成果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加速連“點”成“線”,組建產學研聯盟、產學研合作基地,聯合行業龍頭企業組建一批省市產學研創新聯盟,依托共建平臺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共承擔1.4萬余項企業委托項目,總經費超50億元,有效盤活科技成果在體制內外的“雙循環”。推動以“線”帶“面”,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科技園、地方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臺和成果轉化示范區,形成以廣州為創新源頭、沿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重點布局的“五院一園一室”協同創新體系,已累計孵化創新企業250余家,有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需求。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